在创投寒冬,昔日的创投圈明星企业闪送,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早在7月,证监会官网就曾披露了闪送赴美上市的备案通知书,随着近日闪送正式递交招股书,上市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跟餐饮外卖、商超、生鲜批量化的即时配送需求不同,闪送专注于提供“小而精”的一对一专属快递服务。更高的客单价、更快的配送体验让闪送成了即时配送领域的顺丰,但也因此错失了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
闪送初创之时,正值消费升级的热潮,不乏有人愿意为“快一点、贵一点”买单。但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加之缺乏稳定的企业级客户流量及订单支持,这给闪送未来的发展速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1、“迟到”的上市
闪送自成立以来已有十余年历史,其中近一半时间都在筹备上市事宜。早在2020年,闪送副总裁杜尚骉在接受“蓝鲸TMT”采访时表示,公司可能很快就会上市。
但行业第一股被同行抢了先,2020年中旬、2021年12月,达达、顺丰同城分别登陆资本市场,而闪送的IPO进程则一直延续至今。
从披露的招股书看,闪送将自己定位为“独立按需专线快递”,以33.9%的市场份额排名行业第一。“独立”意味着闪送不依赖于某一电商、本地生活平台,而是根据分散的用户需求,独立分配运力。作为对比,达达、顺丰同城会关联京东、顺丰,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
“专线”则是指配送过程中,一个快递员全程专注于单一订单,不沿途取送其他订单,比传统同城快递、外卖的时效性更快,安全性更高。
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8年,普通按需配送市场规模将达809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1%。同期,闪送所在的“独立按需专线快递”细分赛道复合年增长率为27.8%,比行业平均增速快不少,但整体规模相对有限,约为532亿元,仅占大盘的6.6%。
尽管闪送提供的是一种“小而精”的服务模式,但从本质上讲,它仍然属于依赖大量人力资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是在劳动关系上更依赖“众包”(相当于兼职)而非“雇佣”(全职)。
为了确保能够迅速响应零散的客户需求,闪送需要提供更高的佣金,才能吸引更多快递员接单,在全域实现运力匹配,付出的成本也更高。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闪送骑手从每笔订单获得的收入要高于行业骑手的平均水平。
财务数据显示,2021-2023年及2024上半年,闪送营收分别为30.40亿元、40.03亿元、45.29亿元和22.84亿元。其中,支付给骑手的报酬分别占收入的90.5%、90.3%、87.8%和85.4%。
根据闪送招股书中的信息,2024上半年,闪送出单量更稳定的活跃骑手日均配送9.3单,同期闪送完成了1.38亿份订单。用收入除以订单数量可以算出,平均每单收入为16.6元,相当于一位活跃骑手每月(按31天计算)产出4786元。
2、上市不是万能药
从同行表现看,上市或许是另一场征途的开始。
例如,达达和顺丰同城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自2020年12月达到历史高点61.27美元/股以来,达达的股价已大幅回落至约1.23美元/股;同样地,顺丰同城也经历了从16.48港元/股到当前约10.98港元/股的下跌。
成立于2014年的闪送赶上了“互联网+”的创业热潮。作为曾经的明星创投项目,闪送经历了多轮融资,背后的金主包括经纬创投、鼎晖投资、九鼎投资、顺为资本等知名机构。闪送的融资步伐在2021年放缓。当年3月,闪送完成了1.25亿美元的D2轮融资。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这也是其发起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
据IT桔子统计,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51302家降至2024年的260家。从资本的角度看,在经历多年孵化后,资本方有强烈的动机通过IPO来实现投资回报。
虽然资本更倾向于给高成长性的公司更高的估值,但从即时配送行业的格局看,闪送似乎并未展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服务场景看,餐饮外卖订单占了即时配送的大头,占比约70%,呈现美团、饿了么双寡头竞争的局面。其次是商超便利、生鲜宅配业务,占比超过20%,以达达为代表。闪送“一对一”专线配送的规模跟上述业务并不在一个量级。
闪送在创立之初,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紧急需求。公开报道显示,闪送的第一笔订单就是帮助北京的一位用户从家人处取回钥匙。闪送的逻辑在于,当用户急需送货时,价格不再是首要考虑因素,速度和可靠才是关键。因此,闪送给不少用户留下“贵一点、快一点”的印象。而在当前的消费形势下,用户更倾向于追求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
除了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外,闪送也在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开始为本地餐厅、花店和超市等商家提供配送服务。例如,2022年12月,抖音外卖官宣的合作机构中,就包括闪送。不过,在这些领域内,闪送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闪送副总裁杜尚骉曾坦承,闪送也有B2C业务,但在餐饮外卖、商超配送等领域,“竞争不过人家”。
值得注意的是,高频次且刚需的餐饮外卖业务能够带来更为稳定的现金流。以美团为例,2023年其核心本地商业收入达到2069亿元,净利润387亿元,其中配送服务贡献了821.91亿元收入。
也就是说,由于缺少高频的餐饮外卖、电商件的“护盘”,加上C端用户粘性较弱等因素,使得闪送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外,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着盈利难题。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达达营收23.5亿元,同比下滑9.5%,净亏损2.862亿元。顺丰同城的情况好些,今年上半年是盈利的,但净利率不高,只有0.9%。相比之下,专送属于较低频的个性化业务,需求分散,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盈利难度更大。
招股书显示,2021-2022年,闪送分别净亏损2.91亿元和1.8亿元,2023年依靠政府补贴增加实现盈利,但与经营状况有关的营业利润仅为0.11亿元。
当前,快递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头部快递企业单票价格低至2元。即便是在高客单价的“一对一”专送领域,闪送也无法独善其身。2021-2023年,尽管闪送订单量从1.59亿笔上升至2.71亿笔,但同期单笔订单平均收入却从19.1元下降至16.7元。
随着行业价格战加剧、用户付费意愿下降,闪送可能会继续面临客单价持续下滑的压力。
3、即时配送洗牌
当前,即时配送业务已经从最初的餐饮外卖扩展到了生鲜、3C数码、美妆、商超和服饰等多个品类。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各大互联网巨头不断加强对即时零售市场的布局,跨界融合的现象日益增多,导致原有的业务界限逐渐模糊。这对于较早进入市场并在细分领域深耕的闪送而言,犹如成长的烦恼。
一方面,“新势力”不断涌入即时配送赛道,加剧行业内卷。仅2023年,就有货拉拉、滴滴、高德、哈啰、东方甄选等企业宣布上线即时配送服务,行业的火药味渐浓。
另一方面,原有的核心玩家加强资源整合,寻求更稳定的增量。其中,5月,京东整合了小时达和到家服务,将原有的即时零售业务升级为“京东秒送”,承诺最快9分钟送达。7月,菜鸟宣布升级同城快递服务,提供半日达服务,并将首重价格降至6元,续重价格仅为1元/公斤,相当于原价打五折。
同时,抖音、快手也在加速试水即时零售,行业竞争烈度进一步提高。
面对这样的变局,各家企业都在努力丰富业务场景、提升履约体验并降低配送成本,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闪送的投资方之一五岳资本曾分析出资背后的逻辑,称“闪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流基础设施,而是深入到C端的消费品牌。现在一小时速递基本上已经和闪送划等号了,这是我们看重它很重要的一点。除了顺丰,很少有其它配送公司在用户心中建立起这种品牌影响力。”
尽管如此,即使有顺丰集团的支持,作为参考案例的顺丰同城,其净利率长期维持在1%以下,甚至在上市初期出现过负数。闪送更高客单价、更快配送服务,可视为即时配送赛道的顺丰。
然而,高单价与市场份额之间的权衡始终存在。无论是在电商、本地生活还是传统快递行业,以价换量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策略。
因此,对于闪送来说,如何在保持高品质服务的同时,应对低价竞争带来的压力,将是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