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9月8日全文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最新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同一天,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一些领域做“减法”的同时,另一些领域也在做“加法”,这也反映出当前我国扩大开放方面结构转型的需求和主要方向。
制造业外资准入“清零”,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制造业一直以一个持续稳定的速度缩减负面清单。从2017年至2021年,主管部门连续五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两个清单的限制措施分别由93条、122条缩减至31条、27条,其中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已于2021年率先实现“清零”。
另一方面,制造业对外投资出现“退潮”,也是无法回避的全球趋势。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外资对于投资海外制造业的顾虑明显增多。出于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搬迁”到综合成本更低的国家会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考量。同时,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回流意愿增强。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在全球经济走弱和跨境直接投资规模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FDI(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以及制造业占比,自2019年以后也出现回落。在此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外资?制造业外资负面清单“清零”是新一轮扩大开放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实际上,更具有“含金量”的是政策的“加法”。允许外商来华设立独资医院的消息一出来,立即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外商投资的医疗机构数量共有302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与全国超过10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数相比,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所占市场份额仍然较小。这些机构主要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诊所和门诊部为主(188家,占62.25%),而医院数量相对较少(114家,占37.75%)。
尽管对外商设立独资医院,社会上有各种担心,但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中国医疗界的一场主动变革。期待它能像当初引进特斯拉一样,发挥“鲇鱼效应”,促进市场竞争并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必须看到,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数量上已经占据了大头,但在质量上并不高。《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保持相对平稳,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455.3亿美元,占比为27.9%。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119.2亿美元,占比为68.6%。数据显示,近几年,服务业FDI增长完全抵消了制造业FDI的下降,使我国FDI总体保持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下一步开放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服务业。以上海为首的自贸试验区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服务业开放的先行先试,不过,从目前来看,一些自贸区在这方面都遇到了挑战,进展比较缓慢。
在外商投资服务业开放方面,今年密集推出了多项开放试点。政府部门对于外资在新型现代服务业投资方面陆续出台了多项新政策,包括有条件开放外资企业在电信领域申请资质(包括IDC、CDN、ISP、VPN等)、推动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医疗领域定点开放(干细胞等临床试验、外籍医生诊所、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试点(本外币一体化结算及资金池业务试点)、外资在开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养老单位、开办出境游旅行社等领域有限制开放,以及外资投资文娱领域(设立经营性演出场所,经营性演出中介机构、娱乐场所以及境外文艺表演团体、个人参加的营业性演出)的审批权下放至各个市级有关部门等。
今年以来,这种小步和多样化的“加法”政策不断在加快。正如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言,将创新方式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
历来我国开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不是保护出来的,而是凭借实力在竞争中获得的。只有不断创新方式,善于做“加法”,才能真正让外资更好地发挥“鲇鱼效应”。